This Feature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our GIC Report 2020/2021.

今年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40周年。我们借此机会回顾GIC在储备管理路上茁壮成长的各个里程碑,以及今天成绩背后的功臣和故事。

远见卓识打造超前范式
1981年,时任副总理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主席吴庆瑞博士提出了大胆超前的构想,建议设立一个专门对新加坡财政盈余进行投资的机构,以取得更好的长期回报,GIC应运而生。如今回想起来,GIC可说是当前主权财富基金的原型。

在时任总理李光耀的领导下,首届董事会奠定了三大基本原则:秉持正直诚信、唯才是用和远见卓识的价值观;着眼未来,成为长期投资者;以保障新加坡财富安全为首要任务。这些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奠定坚实基础
在首任董事经理杨邦孝的严谨管理下,GIC注册成为一家私人有限公司,专注于管理外汇储备。这让公司在成立初期就能心无旁骛地应对当时正受到美国高利率和新兴市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的金融市场震荡。GIC不负重任,茁壮成长。

1980年代后半期,在比莱担任董事经理期间,GIC的机构发展经历了飞跃式的演变。公司逐渐脱离了所依赖的金管局,并同时组建培育一支新加坡管理团队,开始有系统地招聘与培训员工,建立规范有序的投资流程和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

1987年, GIC遭逢“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暴跌的洗礼。虽面临严峻考验,我们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有效地降低了风险。公司上下切实地体会到,必须坚毅向前,冷静应变,才能恪守董事会制定的基本原则,成为长期投资者。

积极探寻新投资领域
1990 年代,GIC 拓展新投资市场,加强公司在房地产和私募股权方面的能力,致力探寻新回报来源以进行多元化投资,并积极调整适应新投资环境。在这段期间,接替比莱的李一添负责带领公司创新求变。

主要的策略调整是进军亚洲新兴市场,以逮住本区域(尤其是中国)崭新变革带来的机遇,。这个战略决策使GIC在快速发展的本区域占得先机。当时,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相对不发达,GIC的公开和私人市场投资团队必须开发崭新的项目,锲而不舍地寻求符合公司风险准则的投资良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动摇GIC对本区域的信心。相反的,我们加大力度,与区域合作伙伴(通常是目标领域的行家)共同投资,把握能实现与风险相匹配的较高回报机遇。

除了亚洲投资组合的增长,GIC的房地产和私募股权投资团队也显著扩展。它们利用以GIC子公司的组织架构所被赋予的自主权,着重探寻新投资领域。

确定公司使命与投资目标
2000年代初,GIC对投资政策和战略(特别是资产配置政策)进行了两次评估。最重要的结论是,公司管理的国家储备不只是应急基金,也是新加坡的跨代基金。GIC必须践行使命,实现高于全球通胀率的长期回报,以满足这两项需要。

国家储备也是跨代资产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GIC可以减少投资组合的流动性,不再局限于现金和债券投资,让公司有更多空间投资于其他资产类别。因此,GIC的战略资产配置重心转向公共和私募股权及房地产。

其次,对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框架的宪法修正。在该框架下,政府在开支预算方面最多可使用GIC和金管局管理净资产的长期实际预期回报率的50%(淡马锡于2016年也被纳入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框架)。该框架制定了支出规则,旨在造福现在和未来的世世代代,再次强调了跨代基金原则。

着眼长期沉着应对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和冠病疫情造成的市场动荡,是GIC迄今面临的两次最严峻全球危机。公司在这两次危机前都事先减持股权,保护了投资组合。更重要的是,GIC着眼于长期发展,在这两次危机中皆保持战略资产,不为因账面的短期亏损而妄动。

在屡次的危机中,GIC董事会和客户也恪守原则,坚信长期投资者应做好准备承担短期市价波动包括账面亏损。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政府首次动用过去累积的储备金。在这项总值205亿新元的“振兴配套”中,政府征得总统的批准 [1],提取了高达49亿新元的储备金,以保住国人的工作和帮扶企业。政府实际动用的金额为40亿新元,并在2011年悉数归还国库 [2]。十多年后,冠病疫情暴发,政府再次动用储备金,在2020年和2021年宣布拨出总值超过1000亿新元的财政预算,以对抗疫情。在这两个财政年度,政府从过去累积储备金中提取的总额,预计将达到537亿新元 [3]。这比全球金融危机时高出逾十倍,相当于20多年来累积的预算盈余。这数次的提用说明了储备金作为应急基金以备不时之需的重要性。

GIC迈入崭新阶段
2010年代,在林祥源的领导下,GIC推动两项变革,迈入崭新阶段,体现了公司灵活应变的精神,不断调整与重塑自我,以提升投资组合表现。

第一,公司于2013年4月采取新投资框架,明确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进行投资组合定位,以应对具挑战性的金融环境;及促进各资产小组之间的协作。其次,展开公司内部改造,专注于重塑GIC的价值体系、更新领导层,以及塑造“GIC大团队”(OneGIC)模式以增强投资团队之间的协作文化,加强运营框架、人才实践和企业基础设施。

在当前管理团队的领导下,GIC调整策略转向主动投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涌入,导致选股和基金投资等传统的主动投资领域愈加拥挤。为了创造价值,GIC利用独特优势和能力,扩大投资类型。这些优势和能力包括明确的长期发展定位、非公开和公开市场的投资专长、对多种投融资结构的灵活性及广泛的合作伙伴。这个战略转变使GIC从基本上被动的投资者变成活跃的主动投资者,协助被投公司发展业务。

在管理层引领发展的同时,公司董事会也出现了人事变动。2011年,李光耀卸任董事会主席,并由总理李显龙接棒;陈庆炎博士也卸下执行董事职务,担任公职。

未雨绸缪实现宏伟愿景
在纷繁复杂的未来世界里,大型经济体增长前景疲弱、公共和私人部门债务快速增长、人口持续老龄化、利率维持低位、各类资产的估值始于高位,及科技发展继续颠覆各个行业。面对这些挑战和未知,GIC必须具备远见卓识,未雨绸缪,继续践行使命,永葆新加坡富裕。公司已束装待发,积极准备探讨各种策略以改变投资方式,这包括通过阿尔法(alpha)和贝塔(beta)敞口以优化整体投资组合、利用新阿尔法来源、提升投资能力以逮住如低碳经济转型等新趋势,以及通过科技应用增强投资决策。企业文化和人才培育仍是GIC的核心理念,公司将加强现有“GIC大团队”模式的影响力和范围,坚毅向前,灵活应变,采用多元化战略,继续追求卓越。

GIC将继续与时俱进,变革求新。

作者:

  • 林昭杰,GIC首席执行官
  • 弗雷迪·奥查德(Freddy Orchard),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兼GIC经济主任、一本即将出版关于GIC历史的书的作者。

[1] 新加坡财政部

[2] 新加坡财政部2011年财政预算案

[3]《商业时报》